(相关资料图)
□本报记者 董振霞
通讯员 王依娜 马潇逸
“我们村已经50年没土葬了。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亲人忌日,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在外的,全村人祭奠的去处只有一个——纪念堂。”高青县唐坊镇和店村党支部书记吴军说,“现在,恰逢清明,到纪念堂前空地上燎纸祭奠的人也多了起来,这是我们的传统,也是我们的仪式。”
1970年,国家倡导遗体火化。为响应国家号召,1973年,村里建起了这座纪念堂。50年过去了,村班子换了5任,看护人换了9代,门前的松树长到了碗口粗,纪念堂里的骨灰盒也增加到了860个,只有这个传统一直没变。
“农村白事讲究多、忌讳多,没人主持保不准会闹出笑话。”作为村里红白理事会的主持人,65岁的村民刘安臣说,他们还有个职责,就是监督丧事简办。“村里有个不成文规定,一场丧事顶多两天,全办下来花不了2000块钱。”他说,也偶有村民在家人去世后强行土葬的情况发生,还有人想高价买墓地,但经过村委会劝解,他们都很配合地将骨灰盒放在了纪念堂里。
鉴于纪念堂里的骨灰盒已经放满,快摆放不开了,而纪念堂也时代久远有点破旧。去年,村委会商议,利用村西头一块废弃的坑塘再建一座纪念堂,名字都想好了,叫“和店祠堂”。祠堂内一处存放骨灰盒,一处展示先民们的生平事迹。这个提议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,也得到了当地民政、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大力支持。
不占一分耕地,不搞大操大办,和店村坚持50年的秘诀,除了纪念堂,更在于有效的制度和监督。丧事简办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,也有人义务监督,在全体村民受益的同时,更成了村里的文明新风尚。